首页 资讯 正文

桂阳:市场监管全力护航“三考”

体育正文 241 0

桂阳:市场监管全力护航“三考”

桂阳:市场监管全力护航“三考”

村民采摘黄瓜(huángguā)。卢静摄 益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卢静 通讯员(tōngxùnyuán) 周兰 祝海竣 田间地头,菜农们忙着采收,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;现代化加工车间,工人们将(jiāng)新鲜蔬菜分拣包装,发往全国各地。今年以来,我市按照建设大基地、培育大龙头(lóngtóu)、打造大品牌、形成大产业的发展思路,全力推进蔬菜产业提质增效。据农情调度,截至5月底(yuèdǐ),全市蔬菜及(jí)食用菌累计播种面积93.7万亩(wànmǔ),总产量207.5万吨,同比分别(fēnbié)增长2.9%和4.1%。 跃动的数字,是全市上下齐心协力、千方百计推进“菜篮子”工程建设的生动注脚。6月2日,记者深入探访(tànfǎng)我市蔬菜产业(chǎnyè)发展情况。 走进(zǒujìn)资阳区长春镇打伞树村的(de)南方智能育秧(苗)中心,设施大棚内绿意盎然。一排排(yīpáipái)翠绿的黄瓜藤蔓攀爬在支架上,翠绿的黄瓜挂满枝头,散发着淡淡的清香。村民(cūnmín)欧大姐和同伴们戴(dài)着遮阳帽,动作麻利地将成熟的黄瓜采摘下来,轻轻放入塑料筐中,再一袋袋整齐有序地码放在小三轮车上。“大棚除了黄瓜,还有茄子、西红柿、辣椒(làjiāo)轮作不断,一年到头都有活。”欧大姐擦(cā)了擦额头的汗说,“在家门口就业(jiùyè),既能增收(zēngshōu)又能照看家里。”像她这样在基地务工的村民,旺季有20多人。“我们与盒马鲜生达成长期合作,从4月下旬到来年2月都能持续供应蔬菜,这种订单农业模式(móshì)已经稳定运行了3年。”基地负责人龚丹介绍,基地建有100余亩智能联栋大棚和单拱大棚,依托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精准调控(tiáokòng)环境(huánjìng),年产值可达300多万元。 该中心创新思路,利用集中育秧设施的空档期发展大棚蔬菜,打造现代农业样板。中心与迎风桥镇牛角仑村开展辣椒种植深度合作,创新推行“企业(qǐyè)+村集体经济组织”联农带农模式。“企业提供优质种苗、标准化种植技术和(hé)保底价回收(huíshōu),村集体通过土地流转整合100亩农田实施统一(tǒngyī)管理。”龚丹介绍,辣椒单季(dānjì)亩产达(dá)1万公斤(wàngōngjīn),每年可收两季,总产量可达60万公斤。经测算,每年能为村集体创收200余万元。目前,中心已在省内建成80余栋设施大棚。 这是我市因地制宜,探索形成(xíngchéng)本土化、能复制、可推广的主推种植模式的生动体现。在集中(jízhōng)育秧设施闲置季节,利用大棚大力发展蔬菜(shūcài)、食用菌种植及育苗等产业(chǎnyè),提高集中育秧设施综合生产能力,实现场棚多用、常年使用(shǐyòng),全市集中育秧设施综合利用率达85%。这些集中育秧设施大棚配备了移动式苗床(miáochuáng)、降温水帘、自动喷灌滴灌等设备(shèbèi),结合气吸式蔬菜播种机,可高质量、高效率、高收益地生产蔬菜幼苗。 走进资阳区沙头镇富兴村,迎面碰见村民李应才挑着一担刚摘的丝瓜,弯腰从低垂的丝瓜藤架下钻出来,额头上还(hái)挂(guà)着汗珠。 李应才今年62岁,与老伴种植了2亩多丝瓜。有着20多年(duōnián)丝瓜种植经验的他,从4年前开始改种长白丝瓜品种(pǐnzhǒng)。 记者注意到(dào),每根丝瓜蒂下都吊着一个塑料袋,一问才知里面装的都是泥巴,主要是为了给丝瓜塑形。“这样培育出来的丝瓜笔直(bǐzhí)美观,卖价好。”李应才解释,品质好的能卖到6块多一公斤,他每天(měitiān)往红联市场配送200多公斤(duōgōngjīn)。作为“丝瓜小镇”,沙头镇的这种产销模式已是公开的“秘密(mìmì)”。 富兴村是传统蔬菜区。自2017年统一推广长白丝瓜(sīguā)(sīguā)以来,全村100多户(duōhù)种植丝瓜400亩,其中20多户因此脱贫。棚架上,丝瓜笔直(bǐzhí)整齐,就连藤蔓的生长都经过科学调控,统一了生长方向;棚架下还发展(fāzhǎn)起了生态养鸡产业。“棚上结丝瓜、棚下养土鸡”,每年能为每个种养殖户增收约5万元。 为壮大村(cūn)集体经济,村里(cūnlǐ)多元发展高效(gāoxiào)农业,2022年引进芦菇产业,与一家省级芦菇公司签订协议,实行订单生产,并建成2座高标准(gāobiāozhǔn)联栋大棚和3间现代化培育库(kù)。村干部带头跟班学习,参与生产,掌握了从采摘到烘干的全套技术。高效芦菇库采用立体种植模式,能精准调控温度湿度,实现全年无间断生产。目前菌类品种丰富,包括黄金芦菇、甜头芦菇、黑皮鸡枞菌、羊肚菌和赤松茸(sōngrōng)等。 “提升村民生活质量,关键要夯实经济基础(jīngjìjīchǔ)。发展蔬菜产业,让村民实实在在尝到了甜头。”村党总支部书记龚卫辉(wèihuī)说。 近年来,我市集中力量,集聚资源,在山丘区高山蔬菜产业带(chǎnyèdài)、城郊区四季精细蔬菜产业带、湖区商品蔬菜优势产业带三大蔬菜优势产业带着力打造“桃江竹笋”“沅江芦菇”“资阳平菇”“资阳沙头丝瓜”“南县菜薹(广心菜)”“南县南瓜(nánguā)”等“一县一特(yītè)”县域品牌。积极开展新(xīn)品种、新技术、新材料的(de)引试推广和指导培训工作,在农产品冷链设施项目的支持下,加强与湖南农业大学、湖南省农科院等高校(gāoxiào)科研机构的交流(jiāoliú)合作,引进了一大批先进的生产(shēngchǎn)装备和智能调控设备。 在桃江县灰山港镇,提起蔬菜种植能手卢和平,蔬菜大户无不竖起大拇指。这位与(yǔ)土地打了30多年(duōnián)交道(jiāodào)的“老把式”,是乡亲们随叫随到的“田间教授”,也是带动一方产业发展的“蔬菜专家”。 卢和平的蔬菜基地坐落在进镇(jìnzhèn)公路(gōnglù)的显眼位置。走进基地,一大片整齐排列的现代化联栋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。透过薄膜,映入眼帘的是一派生机勃勃(shēngjībóbó)的景象:高大的玉米植株宛如绿色屏风,嫩黄瓜悬垂,辣椒青翠欲滴,还有各种蔬菜错落有致地生长着。几方菜畦间巧妙地分布着小池塘,几只小鸭子在水面上嬉戏(xīxì)觅食,为(wèi)这片科技感(gǎn)十足的蔬菜大棚平添了几分田园野趣。 “这是我们见过的(de)最漂亮的蔬菜大棚,俨然一个自给自足的微型生态系统,处处体现着(zhe)种植智慧。”随行的桃江县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(guǎnlǐ)股负责人符呈祥(chéngxiáng)赞叹。从品种(pǐnzhǒng)选育到水肥调控,从病虫害防治到市场预判,卢和平样样精通,他成了(le)周边蔬菜种植户争相邀请的技术顾问,经常受邀到各个基地传授“种菜经”。“种菜要懂时间差,这样才有市场。”卢和平说,今年考察市场后,发现甜玉米深受欢迎(huānyíng),于是追溯源头,从北京引进并试种了20亩。据目前形势看,批发价已达7元(yuán)一公斤,亩产值至少5000元。 卢和平还在基地开展了6个(gè)辣椒新品种的对比试验。他与长沙、宁乡市场加强合作,畅通销售渠道。基地配套的育苗工厂、水肥一体化(yītǐhuà)系统、预冷仓储设施(shèshī)一应俱全,形成从育苗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。 在卢和平的示范带动下,当地蔬菜产业(chǎnyè)蓬勃发展,不仅(bùjǐn)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致富,更成为“一县一特”农产品品牌建设(jiànshè)的重要(zhòngyào)支撑。卢和平的蔬菜基地已成为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。像(xiàng)这样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,全市共有594个,他们正在用科技与智慧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。
桂阳:市场监管全力护航“三考”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